德国留学攻读博士有多难

专家讲座【活动预告】关于美国留学签证的事儿

  • 上海 立思辰留学
  • 2021-12-24 10:00
查看详情

专家讲座【活动预告】留学澳洲如何选择专业呢?

  • 上海 立思辰留学
  • 2021-12-15 10:00
查看详情

专家讲座【活动预告】加拿大留学申请定位解读

  • 上海 立思辰留学
  • 2021-12-10 10:00
查看详情

留学项目澳洲重开国门在即,立思辰留学钜惠来袭!

  • 上海 立思辰留学
  • 2021-11-22 10:00
查看详情

专家讲座【活动预告】关于美国留学签证的事儿

  • 上海 立思辰留学
  • 2021-12-24 10:00
查看详情

专家讲座【活动预告】留学澳洲如何选择专业呢?

  • 上海 立思辰留学
  • 2021-12-15 10:00
查看详情

专家讲座【活动预告】加拿大留学申请定位解读

  • 上海 立思辰留学
  • 2021-12-10 10:00
查看详情

留学项目澳洲重开国门在即,立思辰留学钜惠来袭!

  • 上海 立思辰留学
  • 2021-11-22 10:00
查看详情

专家讲座【活动预告】关于美国留学签证的事儿

  • 上海 立思辰留学
  • 2021-12-24 10:00
查看详情

专家讲座【活动预告】留学澳洲如何选择专业呢?

  • 上海 立思辰留学
  • 2021-12-15 10:00
查看详情

专家讲座【活动预告】加拿大留学申请定位解读

  • 上海 立思辰留学
  • 2021-12-10 10:00
查看详情

留学项目澳洲重开国门在即,立思辰留学钜惠来袭!

  • 上海 立思辰留学
  • 2021-11-22 10:00
查看详情

  德国大学免费、学位含金量高,这对中国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取得德国博士学位,无论留在国外就业还是回国找工作,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不少人很想了解如何申请和攻读德国博士学位。但传说中攻读德国博士学位难如上青天,实际情况怎么样?拿下德国博士学位究竟有多难?难在哪里?本文立思辰留学360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一、攻读博士学位的门槛很低

  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门槛很低。只要找到合适的教授,取得他的同意就OK了,而且没有学期限制,也不一定非要会说德语。一般而言,德国教授都会说英语,如果英语足够良好的话,就没有必要花费过多时间专门学习德语。

  入学容易,这是德国大学的特点,无论攻读硕士还是博士学位均如此。德国没有中国式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多数教授只看申请材料,包括研究计划、硕士学位证书、学习成绩单和推荐信。其中,研究计划和推荐信分量最重。如果研究计划符合教授胃口,而且想法和内容足够新颖,录取的成功率就很大。推荐信是德国教授下决心的依据。如果推荐者在本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则被录取的几率将大增。同时也有部分教授会通知申请者前往德国面试,面试内容主要是考核申请者的学术素养和在本领域的知识,了解申请者是否具有学术创新能力。

  某些专业还需要参加教授的一个课程,随后准备一篇20-30页的论文。教授会要求申请者在规定的日期做一个报告,同时回答问题,时间大约45分钟。论文成绩占三分之二,报告成绩占三分之一,但需至少达到3分以下才算通过(德国成绩为5分制,1分相当于中国的90-100,2分为80-90,三分为70-80,依此类推)。有时教授也会要求申请者与其科研团队交流,考察申请者与团队的学术互补性及融合能力。在此情况下,教授的科研助手也具有关键的一票。

  一旦德国教授做出录取的决定,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大门就算打开了。签证不是问题,德国大使馆从不会在此类签证上刁难申请者。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更需要关心的问题是经费来源。可以申请中国国家奖学金,也可以申请DAAD(德国学术交流中心)或洪堡等奖学金。此外,也可以和教授协商,让他提供一定的经费。当然,拿他的钱就相当于替他打工。理工类专业得到教授经费的可能性比较大,文科类就相对比较困难了。德国教授一般都会有很多项目,每个项目有一个或多个博士位置,一旦被接受,就像工作组里的其他雇员一样,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约1000-1300欧元,这个位置的给予由负责项目的教授来决定。

  二、5-7年拿下博士学位很正常,语言问题是主要障碍

  虽说德国博士生规定的在读时间为3-5年,但能5年毕业就算是高手了。对外国学生而言,5-7年拿下博士学位很正常,也有8-10年才能搞定。之所以外国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主要是语言问题。能够把外语说清楚就不错了,还要理解学术文章并且用学术语言表达出来,就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另一个原因是德国对科研创新的要求很高,拿不到一手资料、没有独创性的研究,博士学位想都别想。

  中国学生到了德国后,一般要补修几门专业课程,也有的直接进入研究。专业课程学完后,文科学生的第一个功课是确定论文题目。一般而言,导师会问你对什么问题比较感兴趣,自己想写什么题目。如果你提出的题目得到导师的认可,导师不会轻易让你改变,这样的好处是你对自己的题目具有认同感,因为是自己定下来的而不是导师强加的。而如果自己没有特别具体的想法,或者教授觉得你提的题目不妥,他就会给你一个题目,或者让你在几个题目中挑选一个。

  现实的方法是做一些比较方面的研究题目,即在一个具体的领域比较中国和德国的情况。其好处在于能够发挥相对于德国学生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因为单纯写德国的题目,中国学生没有德国学生所具备的优势,毕竟德国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对该领域的研究会更深。真正的比较研究是很困难的,最大的问题是两边都没有写透,容易流为肤浅。当然,从比较的角度出发,往往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视野比较开阔,对于两国情况的理解都更为独特,能够摆脱只研究一国时所受到先入为主的约束。

  不过,如果外语水平足够好,还是专注于德国问题比较好,这样的博士论文含金量更高。现在用人单位都明白,如果写的是德国课题,说明这个学生敢于硬碰硬,不是绕道走。当然,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需要良好的语言能力。

  三、一篇论文没有三五箱一手资料垫底,不可能写出来

  论文题目确定后,就开始了漫长的论文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能给予多大的指导和帮助呢?一般来说,如果博士生自己不主动去找教授,教授一般不会过问其研究的进展并给予具体的学术指导;在实际过程中,博士生得到导师指导的多少,和其有多少机会与教授接触有直接的关系。

  德国的教授除了秘书以外,还有一些助手,助手同时也是博士生,有独立的或者和别人共用的办公室。这些助手都有自己的任务,例如,教授自己开一门课,在教授出差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讲课时,这些助手就替他上课。此外这些助手还开设一些辅导性质的课程,帮助教授的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内容。对于这些担任助手的博士生来说,因为他们经常接触导师,所以有机会和教授就自己的论文进行一些讨论,得到一些具体的学术指导。

  而对于不担任教授助手的博士生来说,得到教授的指导就受到很大的限制,他们要见教授,需要通过其秘书安排时间,由于德国教授一般都是把一周的课程都安排在一天以内,而且其居住地和大学所在地经常不在同一个城市,这样一来,博士生见导师的机会就很有限;实际上,在写论文的漫长过程中,没有助手职位的博士生很少见到导师;很多博士生都很难和导师见面、进行学术交流。

  总的来说,博士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与导师的交流很有限,这种现象甚至会让人觉得导师有点名不副实,但是对于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博士生来说,由于导师不过问其研究进展情况,从而享有充分的学术研究自由;而对于不是特别善于独立研究的博士生来说,这种体制无疑是比较不利的。

  论文写作的第一个功课是资料搜集工作。每个大学图书馆资料都很丰富,但仅仅是围绕图书馆搜集资料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深入到第一线查找原始资料,比如到国家档案馆、各种基金会数据库、企业资料、个人珍藏文件或实地考察、访谈等。总之,资料越具体、越详实、越一手,论文就更容易通过。一篇论文没有三五箱一手资料垫底,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对理科工科学生而言,难度恐怕会更大。不仅需要扎实的科研资料,更需要个人的实验数据来支撑。一位理工科的博士研究生这样感慨:“来德国整整四个月了,酸甜苦辣难于言表,先说下本人的背景吧,国内顶尖大学的应届硕士,国内学校学科实力位于国内第一,硕士期间累计发表SCI论文4篇(第一作者),国内SCI综述1篇,国家一级期刊论文1篇,个人专利一项,本科毕业于省属211大学。来德国后,首先面临的是语言问题,在很多场合,比如开小组会,还是说德语多,英语少。德国的博士学制是一种学徒式的体系,对于德国人来说就是临时的工作,或者说半个位置,德国导师正常情况下不会给出非常细致的指导。如果不能快速进入状态博得国外导师的重视,很有可能被边缘化。”

  另外一位博士研究生这样写道:“老板带了3个博士,做的都不一样,学生之间彼此很少交流。每周三下午都要有1个小时和老板谈话,说一周做了啥,老板有时会给意见。每学期系里的老师和博士都要作报告,报告在每周一上午,大家都用英语,傍晚是外面的老师的报告,很多是德语,完全不懂。仪器比国内少,还好我目前做的项目最需要的仪器还是有的。我一般每天8点半起床,9点半到实验室,下午5点半回家。有单独的办公室,配的苹果笔记本,也有网络,文具之类是免费的,需要就去秘书那里拿。”

  总而言之,中国学生在德国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语言。语言不够好,不仅看学术文献费劲,与教授或同学沟通也会障碍重重。由于教授不仅需要授课,而且还有诸多的科研项目,所以辅导学生的机会很少,除非这个学生主动和教授联络。教授主动和学生联系,恐怕这样的事情太少见了。因此,中国学生必须改变被动习惯,主动和他人联络。

  博士论文得到通过的关键是创新。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真正的学术创新越来越困难,因此,更好的办法是深入到某个专业领域,往细微之处钻研。课题越深入,别人质疑的可能性就越小,毕竟多数人并不了解太深的情况。如果在某个细微的领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那就再好不过。

  四、成绩好坏与日后的发展很有关系

  漫长的论文写作会淘汰不少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20%的学生会因为过程的艰难而放弃继续攻读学位,能够留下来的学生意志力都比较顽强。

  论文可以用英文,也可以用德文写。论文完成后,提交给教授,一次就得到教授首肯的几乎是凤毛麟角,被打回修改五六次常见,修改十次八次也很多。有的教授主要看观点和论述,有的教授则很仔细,一个标点符号不对或脚注尾注不规范都有可能被退回来。可以肯定的是,为了这篇博士论文,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要么不是消瘦几公斤,要么就是身心疲惫。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修改,终于向导师提交了论文终稿。导师收到论文以后,一般会用三四个月的时间仔细审读,写一份评语并打分,之后再将论文与这份评语一起交给另外一名教授,由其出具第二份评语,并对论文打分。一般来说,第二位教授尊重导师的意见,给的分数和导师的一样,只有在第二位教授的意见和导师有重大不同的时候,两个成绩才会有所差异。

  第二位教授出具评语以后,系里就定下答辩日期。答辩的内容与论文没有直接关系,考生拿到几个本专业领域的问题或案例,然后准备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口试的流程和国内的论文答辩差不多,首先是考生做一个30-45分钟的报告,介绍自己的主要观点,目的是体现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是公开的,不能提问。之后回答主考教授提出的问题。总共为时大概一个小时,最后主考教授内部讨论,决定考生的成绩;一般来说,如果两份评语中的成绩都是一样的,那么口试对于综合成绩没有影响;如果两份评语中的成绩相左,则由三名主考教授讨论决定博士生的最后成绩。

  博士论文和口试的成绩,分为优、良、合格与不合格;一般来说,不合格的成绩很少出现。比较普遍的成绩是良和合格,得到优的博士生很少。成绩好坏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好的成绩也是对科研能力的肯定,特别是对于有意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博士生,好的成绩在求职时起到关键的作用。

  论文答辩通过后,就可以开香槟庆祝了。此刻的心情,可以用一句话描述:翻过这道山头,就是另外一片风景

留学活动报名中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也不对相关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但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查得知识产权来源而无法直接与版权人联系授权事宜,若转载内容可能存在引用不当或版权争议因素,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方迅速删除相关图文内容,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未尽事宜请搜索"立思辰留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即可。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上海
兰州
深圳
杭州
石家庄
成都
济南
自贡
南京
长沙
郑州
西安
昆明
合肥
洛阳
武汉
贵阳
北京
宜昌
海口
大连
哈尔滨
重庆
南昌
乌鲁木齐
太原
无锡
天津
襄阳
徐州
常州
秦皇岛
东莞
福州
扬州
日照
厦门
苏州
上海总部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三门路200号1号楼410室
4008-941-360
 
18018632408
资深外教辅导
六重文书保障
名校保驾护航